R365 B 1005-051505-0186-02
压疮(pressure ulcer)即重压性溃疡,使指 重压、摩擦力、或剪切力所致的皮肤和皮下组织的局限性损害[1]。它是临床容易见到的并发症,现在约有20%需长期照料的病人遭到压疮的困扰[2]。近年来,伴随现代医学科技的进步,与医务工作者对压疮的进一步认识,临床上对压疮的防治获得了很多要紧收获。但在其护理过程中,有很多医护职员甚至有的护理教程上的某些常识仍存在一些误区,现剖析如下:
1 翻身至侧卧位时采取大侧卧体位
传统的侧卧位翻身法觉得,病人完全侧卧,即后背与床面垂直或稍前倾,以使病人舒适。而此卧位办法使与床面接触侧的耳廓、肩峰、肋缘、髂嵴、膝关节两侧、及外踝完全处于被压迫状况,同意身体100%的重压。正确做法是应采取小侧位翻身法,即病人后背与床面成30°角,此体位使身体的一部分重力落在髂嵴与骶尾组织之间的臀大肌平面上,如此可使侧卧位身体受压部位防止承受身体的垂直重压,受力约为体重的50%。与传统的90°翻身法相比,30°侧卧更换法可有效缓解骨突部位重压,提升预防压疮的成效[3]。
2 换药时用消毒液消毒压疮创面
有研究表明,消毒液会破坏新生的上皮细胞及脆弱的肉芽组织。正确换药办法应使用生理盐水冲洗或擦拭创面:用20-50ml注射器加16号针头,以1ml/秒的速度冲洗创面。若有窦道,可用无菌剪刀去除头皮针的钢针部分后连接注射器,把软管伸入窦道,再按上述办法冲洗后擦干即可。
3 局部用抗生素
只能加快细菌的耐药性。正确办法是倡导用新型抗菌辅料,如含有纳银离子敷料、3D发泡高分子材料、与水胶体材料等。
4 创面局部持续吹氧法
某些护理教程中提到对压疮创面持续吹氧,以借助纯氧抑制厌氧菌成长,提升创面组织供氧,改变局部组织代谢与使创面干燥,促进结痂、愈合。实践证明:第一,组织细胞不可以直接借助氧气,只有通过血液才能向组织供氧;并且由于大家用的医用氧不是无菌的,大概增加需氧菌的感染机会。有科研表明:氧梯度利于毛细血管的成长,而无氧的条件下毛细血管成长更快,低氧是成纤维细胞成长最佳的存活环境,还能刺激巨噬细胞释放成长因子;第二,吹氧使创面干燥,并不利于创面愈合,这就是下面第5个误区。
5 用烤灯等仪器维持创面干燥
干燥的创面环境不利于上皮细胞的成长及爬行。目前倡导伤口湿性愈合理论,1962年英国动物学家Dr.George.Winter研究证实:伤口在适度湿润的环境下,细胞再生能力及游移速度较快,其复原速度比完全干燥的环境下快1倍以上。美国FDA在《创面医疗用品(外用药和材料)行业之南》中强调:维持创面湿润环境是标准的处置办法。适度湿润的愈合环境,可促进成长因子释放,刺激细胞增殖;促进成长因子受体与成长因子结合;促进免疫细胞活性并增强其功能;加快表皮细胞迁移速度,利于上皮爬行。所以正确护理办法为创面用保湿敷料,如透明膜、水胶体、水凝胶等。
6 只须受压局部表面皮肤完好就没问题
压疮好发于骨隆突处,而骨隆突处的重压第一用途于肌肉。组织学病理检查发现:800mmHg重压用途8小时可引起皮肤坏死,而500mmHg重压4小时即可引起肌肉坏死。所以肌肉和脂肪组织比皮肤对重压更为敏锐,并且肌肉因代谢活跃而最早受累。正确办法是在临床护理过程中,要注意观察,看重对完整皮肤的护理。
7 忽略临床上一些轻微的重压问题
临床上常常用的电极片、血压监测袖带、导联线、无创氧气面罩等均可引起受压处的皮肤损伤,尤其是水肿及皮肤抵抗力差的病人。正确做法是看重这类小问题,每天更换电极片、袖带、导联线地方,定时放松局部压迫。
终上所述,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护士应该加大对压疮的认识,并不断同意新的医疗护理信息,掘弃旧的不合时宜的理论,对压疮的防治至关要紧。